Uber在中國“失敗”后 下一個國際戰場可能是印度

2016-08-13 18:00:10 來源:網易科技作者:佚名 人氣: 次閱讀 301 條評論

摘要:有了在中國戰敗的經歷之后,Uber或許也會認為結盟是更好的發展戰略。對于它來說重要的問題是,要如何持續快速增長。鑒于Uber之前曾表示國際市場是它的...

  摘要: 有了在中國戰敗的經歷之后,Uber或許也會認為結盟是更好的發展戰略。對于它來說重要的問題是,要如何持續快速增長。鑒于Uber之前曾表示國際市場是它的增長引擎,它下一步會怎么走呢?答案似乎是印度。

  

Uber在中國“失敗”后,下一個國際戰場可能是印度

  國外媒體TechCrunch撰文稱,在中國結束與滴滴出行曠日持久的燒錢大戰之后,Uber的下一個戰場可能是印度。它與該國打車市場領頭羊Ola的爭奪也許會重現它在中國市場的結局。

  本月初,Uber宣布將中國業務出售給主要競爭對手滴滴,換取合并后的中國實體(估值350億美元)18%的股權,與此同時滴滴將對Uber投資10億美元。打車行業因此而面臨著第一次大洗牌。

  有的人可能將焦點放在該交易的條款上,但關鍵的一點是,Uber在或許是全球最大的一個市場中處于毫無勝算的境地,而現在它能夠在該市場保有一定的權益,同時不必再經受持續巨額燒錢帶來的煎熬(當你在準備IPO時,在一個重要市場每年虧損10億美元可不是小事)。

  另外,由于中國政府出臺有關網約車的新規定,Uber會面臨勝利的天平進一步往滴滴傾斜的境地。在Uber賣掉中國業務,在該市場成為被動的參與者之后,它和它的投資者也許不僅僅是松了一口氣——盡管那對它的自尊造成了一點傷害。

  滴滴一直在采取與Uber不同的全球化戰略——建立聯盟,讓來自各個成員的產品相互打通,使得旅客在出國旅行時也能夠用本土的打車應用打車,用本土的支付方式付款。滴滴似乎是通過投資成立聯盟來進軍其它市場——對全球所有其它的主流打車公司都進行了巨額投資,其中包括Grab、Ola、Lyft以及現在的Uber!

  有了在中國戰敗的經歷之后,Uber或許也會認為結盟是更好的發展戰略。對于它來說重要的問題是,要如何持續快速增長。鑒于Uber之前曾表示國際市場是它的增長引擎,它下一步會怎么走呢?

  考慮到滴滴已在印度這一另一龐大的打車市場與Ola結盟,下一個國際戰場似乎是印度。

  轉戰印度!

  對于Uber來說,印度相比中國有很多的相似之處,也有一些差異。

  Ola是該國無可爭議的領頭羊,在市場份額上仍然領先于Uber,主要是因為它服務的城市更多,而且早期就支持現金支付。一般來說,現金在印度是首選的支付方式。

  Uber也作出了回應,如今也接受現金支付,并尋求擴大觸角。此外,Uber正通過提供獎勵來吸引司機加入Uber(盡管那些獎勵最近已經減少),想要借此來打擊競爭對手。

  隨著市場競爭的升溫,預計Uber與Ola之戰的激烈程度將不亞于它與滴滴的大戰。對于雙方來說,巨大的成本支出將在所難免。

  不過,與滴滴不同,Ola的財力并沒有Uber那么雄厚;要抵擋住Uber在印度的攻勢,它可能要費更大的勁。因此,Uber有短暫的機會在該市場建立可觀的、最終有望實現盈利的業務。

  除了一位勁敵之外,Uber還需要攻破另一非常明顯的發展障礙:監管問題。Uber在美國和中國均面臨過監管問題,但印度的情況可以說全然不同。在該國,網約車監管規定的明晰可能要花費更長時間。

  例如,印度首都德里的監管部門要求出租車服務使用壓縮天然氣(CNG),而非汽油。從監管角度來看,如果Uber和Ola被視為出租車服務(目前在爭論當中),那么兩家公司在特定重要的印度城市的增長可能會受到限制。

  會是什么結局呢?

  那印度的打車市場大戰會是什么結局呢?

  如果Uber決定在印度實施它當初在中國所使用的統治戰略,那兩家公司將會繼續無休止地激戰。比起在中國市場,Uber更有希望最終在印度實現收支平衡。它也有可能提出收購Ola——盡管印度的反壟斷監管機構可能會反對。

  Uber的另一個選項是,將其印度業務出售給Ola,獲得后者大量的股份,通過“Ola代理模式”繼續參與印度市場,但無需面對種種監管方面的麻煩和持續多月的財務虧損。

  這或許不是Uber的優先選項,但考慮到它在中國經受的慘痛教訓,以及它與日俱增的上市壓力,一切皆有可能。(文章翻譯自TechCrunch)

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