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迅網最艱難的時候 京東為什么選擇放老二一馬?

2016-06-06 12:45:18 來源:百度百家作者:佚名 人氣: 次閱讀 77 條評論

蘇寧易購的問題,依然是自身的用戶體驗比較差,在自營貨品豐富度上與京東還有非常大差距。當然,并不存在京東要放蘇寧易購一馬的問題,而在于,蘇寧易購已沒有機會趕超...

  蘇寧易購的問題,依然是自身的用戶體驗比較差,在自營貨品豐富度上與京東還有非常大差距。當然,并不存在京東要放蘇寧易購一馬的問題,而在于,蘇寧易購已沒有機會趕超京東了,只是阿里巴巴遏制京東的一枚棋子而已。

  

  東哥解讀電商

  6月1日,除了六一兒童節(jié)之外,還發(fā)生了兩件大事兒。第一件事是軟銀孫正義出售了阿里巴巴78億美元股票,直接導致阿里大跌近7%;第二件事是阿里與蘇寧的全面戰(zhàn)略合作發(fā)布會,牽手品牌商,啟動“新三體計劃”。第二件事,一年前就發(fā)生了,這次只是借由“京東618大促”發(fā)起的一場反擊戰(zhàn)。

  就在年前,阿里的確派駐了自己的高管到蘇寧操盤整個電商運營,協調與阿里的節(jié)奏,這符合阿里巴巴一貫強勢的風格。另一方面,阿里也提供了技術系統(tǒng)各方面的支持,此前蘇寧易購基本每逢大促就宕機。所以,阿里投資后,蘇寧易購的系統(tǒng)穩(wěn)定性還是有很大提升。

  上周在杭州,也和不少阿里的朋友談及阿里戰(zhàn)略入股蘇寧之后的合作情況。從物流、支付等合作的地方非常多,但主要還是兩個點:首先,蘇寧作為超級商戶進入天貓,補充之前大量關閉的數碼電器店,加深和上游品牌供應鏈合作;其次,蘇寧易購獲得阿里的流量扶持,追趕京東。目前,京東家電和3C的B2C市場份額超過了一半,每逢大促,品牌直接派人入住京東提供業(yè)務支持,阿里的戰(zhàn)略意圖就是通過扶持蘇寧遏制京東的高速發(fā)展。

  那么,這個策略是否重創(chuàng)了京東?蘇寧易購天貓旗艦店訂單量最多的是紙巾,沖銷售額最多的是低價賣蘋果,無論是去年的雙十一還是今年的418狙擊,應該差強人意。事實上,大部分投資人認為,阿里入股蘇寧后,又通過直接價格和市場補貼,意圖壓制京東,保持自身的市場份額。但實際上并沒什么用。和幾個京東采銷部門的同事交流的結果,京東規(guī)模和毛利增長依然按照原定的計劃推進。他們來自老劉的業(yè)績考核壓力,遠大于競爭對手的壓力。

  蘇寧易購都500億了,為什么選擇無視

  當然,不是蘇寧易購不重要,其實和當年京東死磕阿里,阿里不怎么回應京東一樣。現在的京東,基本不回應阿里蘇寧的聯合挑釁。這并不是因為畏懼,而是,蘇寧易購的體量只有京東的十分之一,京東不想給蘇寧易購抬轎子而已。昨天好友,也曾經是負責京東市場營銷的徐雷說:三四年前的京東618,阿里巴巴是基本無視的,而2016的京東618大促,阿里已完全參與其中。現在就可以打開手淘APP,看到專門的618促銷活動,而此前還是為避免給京東抬轎子的隱晦的說“年中大促”。現在來看,中國網購兩大節(jié)日品牌已經形成,一個是京東618,一個是天貓雙十一。

  回想2012年“815價格戰(zhàn)”,那時蘇寧真不應該回應劉強東的挑釁,從此,京東家電業(yè)務一戰(zhàn)成名,迅猛發(fā)展。按照老劉上個月設定目標,三年內京東家電業(yè)務要超過線下做家電二十多年的蘇寧國美之和。回顧歷史,當年的張近東和李斌的確是上當了。

  具體分析,劉強東有關“保護好老二、老三”的經營理念。首先,如果沒有蘇寧易購和國美在線死磕京東,隔三差五說比京東更便宜更快,超過80%以上的家電消費依然選擇傳統(tǒng)線下渠道,所以,這起到了教育用戶轉移線上消費習慣的重要作用。其次,之前只是京東推電商業(yè)務,大打價格戰(zhàn),廠商品牌因為傳統(tǒng)渠道而有些抵制,現在,蘇美自己帶頭推電商業(yè)務,也推動廠商品牌更加支持電商,提供更多的優(yōu)質貨品。從京東角度思考,蘇寧國美的電商業(yè)務規(guī)模與京東相比還差10倍,遠沒到你死我活的地步。其三客觀上也不能消滅競爭對手贏家通吃所有市場,蘇寧國美樹大根深,打不死也不可能打死。最終的格局就是七二一。至于通過保持外部競爭壓力,迫使京東內部更多創(chuàng)新就是另說了。有,但這不是主要的。

  一將功成萬骨枯

  上周去杭州,東哥和一創(chuàng)業(yè)合作伙伴制定未來的業(yè)務戰(zhàn)略和具體策略規(guī)劃。和絕大多數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不一樣,我們不擔心競爭,而是擔心競爭還不夠。所有的戰(zhàn)略和策略都是針對業(yè)務本身所需要的做布局,而基本不考慮競爭對手。

  一個客觀原因是,目前公司的真實有效交易金額是行業(yè)第二名的二三十倍。所以,我們擔心,如果沒競爭對手,或行業(yè)玩家太少,只靠自身力量和資源,是不可能把所在行業(yè)做大做強的,就如2011年的千團大戰(zhàn)一樣!激烈競爭是有利于推動行業(yè)快速發(fā)展的,團購和出行市場就是最典型的案例。

  美團200億美元估值的O2O到店服務巨頭,它的今天是建立于2011年千團大戰(zhàn),準確的說是建立在近7000家團購公司尸體之上。而成為行業(yè)炮灰養(yǎng)料的包括了拉手網、滿座網、F團等,這幾家都曾獲得數千萬美金融資。絕大多數的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并不喜歡競爭,尤其是惡性競爭,一個是增加了管理難度;一個是增加了自身的經營壓力和成本,一個是增加了融資壓力,不斷的通過融資輸血。美團之所以快速突破成長,完全得益于千團大戰(zhàn)普及商家線上化,普及消費者線上團購支付的習慣培養(yǎng)。一個巴掌拍不響,千團大戰(zhàn)極大的加速了商家和用戶行為線上化的普及。至于2014年有騰訊阿里在背后支撐的滴滴和快的展開了補貼大戰(zhàn),高潮的時候一天燒掉一千萬。后來二者合并后,滴滴壟斷出租車市場,目前滴滴估值超過200億美元。

  “現在很多創(chuàng)業(yè)者、很多公司,包括團購、O2O等等,總希望把行業(yè)內所有的競爭對手都滅掉,只留下他一家,然后拼命地打價格,打補貼,甚至公關戰(zhàn)等等,總是試圖滅掉老二老三,這是很危險的”

  昨天拿到了新書,這是號稱劉強東迄今為止唯一署名的《劉強東自述》書中的一個觀點,“保護好老二老三”。想到當年易迅網最艱難的時候,京東反而選擇了放了一馬就是一個典型例子。

  根據《劉強東自述》一書記錄,在2009年之前,京東當時主要的競爭對手是新蛋和易迅,那時京東是做IT數碼的,新蛋已在美國做了20億美金的銷售額,2001年進入中國。京東2004年創(chuàng)辦,易迅2005年開始。2009年之前,市場上新蛋是老大,京東是老二,易迅是老三。

  “大概到了2007年、2008年的時候,實際上我們就超過了新蛋,新蛋有一段時間都準備要退出中國市場了。當我們超過它的時候,有一天開早會,我大概花了半個小時給大家講解我們要保護好老二、老三。因為有老二、老三在,那么其他電商玩家就不會再輕易進入IT數碼這個領域了,因為京東,新蛋、易迅,三家的品牌、價格、送貨速度,各方面都已經很強了,在這個行業(yè)里你找不到任何的立足之地,這樣反而給了京東一個機會,伴隨著我們的競爭優(yōu)勢越來越強,我們逐步擴展到了全品類,形成了現在的市場地位。

  2007年,京東拿到了今日資本數千萬投資,而在2008年時,易迅拿到第一輪融資之前出了點問題,在談什么時候京東投它。那一刻,劉強東意識到:“易迅肯定是走投無路了,只有在逼到一定程度,你才能讓競爭對手投你。”當時很多股東說,既然競爭對手出了問題,正是把他滅掉的最好時機,我們應該把價格壓得更低,讓他死得更快一點。否則,一旦他拿到融資之后,等他緩過來就會對我們形成長時間的競爭,導致我們處于不利地位。然而,劉強東開會要求營銷部門,所有的價格、營銷策略都不再針對易迅,一定要讓易迅活下來,一定不能讓它倒閉,老競爭對手其實不可怕。他回憶:“當時大概有3、4個月的時間,對易迅的競爭價格沒有對應,甚至故意給易迅留一個很好的空間,也正是因為這三四個月暗暗地保護易迅,后來易迅才得以活下來。”

  東哥個人以為當時的京東即便打壓也未必能消滅易迅網,只是這是京東選擇的一種保護老二老三的市場競爭策略。最后的結果是,2011年前后,易迅網在被騰訊收購變成ECC的部分,到2013年底,發(fā)展成為一家超過百億銷售額的電商公司。2014年3月騰訊戰(zhàn)略入股京東,而旗下電商ECC業(yè)務被京東完全收購,易迅網從此淡出行業(yè)視野。

  昨天的易迅網,今天的蘇寧易購

  寫這篇文章原因之一,去年8月阿里入股蘇寧,成為蘇寧第二大股東,戰(zhàn)略目標之一就是遏制京東戰(zhàn)略。很多人關心阿里蘇寧屢屢挑釁,為何京東不予以強烈反擊。其實,歷史還是有一定的相似之處,只是蘇寧易購替代了易迅網。然而,蘇寧易購只是京東十分之一的體量,用戶體驗還遠不如易迅網。當時的易迅網還在重點城市提供一日三送服務。

  蘇寧易購的問題,依然是自身的用戶體驗比較差,在自營貨品豐富度上與京東還有非常大差距。阿里入股后,雖然在流量和系統(tǒng)方面有了很大提升,但依然不能解決自身的根本問題。當然,并不存在京東要放蘇寧易購一馬的問題,問題在于,蘇寧易購已沒有什么機會去趕超京東了,只是阿里巴巴遏制京東發(fā)展的一枚棋子而已。

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

    無相關信息

相關文章